深切哀悼周凡夫 – 梅廣釗

周凡夫先生的逝世是香港音樂界、藝術評論界一個重大的損失。 周先生過去數十年和香港的合唱、中樂藝術、音樂評論、當代音樂、跨媒體音樂的關係密切。他關注香港音樂發展,積極推動香港音樂,其意見和看法為香港音樂界,藝術界有積極正面影響,並且建樹良多。周先生上世紀末對口琴藝術的一句名句掀起《口琴風暴》, 燃點了香港口琴作品的大合奏、重奏和獨奏的創作、對口琴藝術發展影響深遠。香港作曲家聯會亦多次和周先生合作,對周先生的逝世深表惋惜,聯會向其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周先生雖然離去,但他對香港音樂的貢獻永存,亦不會被遺忘! 香港作曲家聯會主席 梅廣釗 2021年八月

缅怀周凡夫先生 – 翟佳

和很多广州的乐迷一样,我习惯称周凡夫先生作周老师。虽不曾受业,但仰慕周老师的德行、才学、毅力,总是时时以其为师表垂范。 初识周老师是15岁那年,透过微弱的电波在这一头听到周老师介绍贝多芬的作品;数年前一位同学在我生日的时候,送赠的礼物就是周老师写作的关于香港管弦乐团历史的《爱与音乐同行》,皇皇巨著,字字珠玑。真正面见周老师是数年前在广州星海音乐厅的广州交响乐团音乐会前讲座,其时周生周太伉俪在大堂观众席参加我主持兼作翻译的与音乐家的演前讲座,讲座后经乐团朋友介绍,终于正式有幸和周生周太相识。 周老师于广州乐迷并不陌生,他为广州交响乐团撰写的曲目导赏早已深入人心,他在香港发表的文章也常常见诸内地社交媒体的传阅。对于内地乐迷而言,周凡夫老师就是古典音乐的“布道者”。而在文字之外,周凡夫先生在内地改革开放之后,众多内地音乐家赴港演出之际也曾为其中不少人撰写过评论的文章,言语之间充满真诚的激励,他的文字对于助力中国音乐家走上国际舞台可谓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信仰,有追求的人会在哪怕是片言只语中让人感受到他们赤子之心,周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听他说起和马友友父亲的过从,听他谈起香港管弦乐团的往事……一切仿如昨日;看他写下的关于音乐的文字,你又会惊叹到底是需要多强烈的爱与责任才能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精进勇猛。 疫情期间,我从社交媒体上常常看到周老师和周太于港岛各处游历的纪事、看到周老师为一日三餐题写的诗句,生活情趣,烟火气息跃然纸上,从中也能感受周生周太鹣鲽情深,令人艳羡。后来,听熟悉二位的朋友说起,周凡夫老师喜欢以纸笔写作,每每在创作完成后,周太就会将手写文稿录入电脑,由此可见,周凡夫老师取得的成就背后,也离不开周太的付出。 古人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的生死哀荣固有定数,但每忆及和周凡夫老师相交的这些时日,心中却有万般不舍。但我想,周老师的人品、才学会通过他的作品传诸后世。今日,我们和周凡夫老师挥手话别;他朝,在他著作的字里行间,他的生命将以另一种真实,另一种不朽进入我们当下、未来的世界。 文:翟佳 2021年8月14日写于广州

悼周凡夫 – 陳尚清

周兄是我中一班上的同學,沒有深交情,只記得他是班上的精英,一年後我轉校后更沒連系。 數年后出了囯,與曾同班的同學有聯絡的少之又少,大概三幾個吧,大都是女同學。那年齡各人都忙於學業, 事業,婚姻,家庭,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他到洛杉磯時特別從同學群中找到我的電話,聯絡上第一次三十多年后重聚。也給我帶來其他同學的近況,退休之后每次囘港澳時都找他聯絡其他同學聚會,他來南加時不忘連系,2020 年二月疫情轉坏前來LA,約幾個老同學見面,吃飯時談笑風生,對香港時事獨具見解。沒想到那竟是訣別宴,他開朗,謙虛,低調,從來不誇口他的成就, 我是在他去世后才知道他是中港澳台赫赫有名的藝評人,作家,有幸獲得他送一本【四季集】, 哎, 英年早逝,太可惜了。唯望嫂子及家人節哀順變。將永遠懷念他。 陳尚清

周凡夫兄,永遠懷念您 – 駱廣基

當初認識你的名字,是在1984年8月銀禧合唱團所主辦的合唱音樂節向林聲翕教授致敬,繼後在1987年11月籌建銀禧樂苑的記者招待會中,之後從1997年9月起,在香港電台第四台作Arts News,如音樂萬花筒的藝網追踪、創意空間(Cultural Vibes)、藝壇快訊等,最後一次與你合作的音樂評論是今年2月22日,有關崇基合唱團的演出。 除了音樂評論外,每當我去澳門,廣州及台灣 ,我都會問你去那裡住、那裡食最好,偶爾你還帶我去書城逛逛看看書。近年因為要在天水圍教牧童笛,我很多時收工後都會去屯門找你食晚飯,還記得你話等青山灣泳灘旁的茶餐廳裝修好,再一起飲啤酒食燒鴨嗎? 和你認識是一種緣份,無論作音樂評論,或一起出外行山食嘢,你的關顧是無微不至。縱使今天你返回天家,你的笑聲仍縈繞在我心。 周兄,我們永遠懷念您!!! 駱廣基  樂評人

老朋友,一路走好!- 陈擎

资深乐评人、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副主席周凡夫老师(周卓豪先生),于2021年7月7日晚上因肾脏衰竭逝世,享年71岁。 周凡夫是活跃于大中华区的著名乐评人。1950年出生于广东开平,举家搬到广州,后赴澳门读书并在香港工作。从事文艺写作四十余年,著作有《听乐万里——穿洲越岭乐旅见闻》、《现代香港的起跑点——大会堂五十年的故事》、《四季集——文化澳门十年评论集》、《雪泥鸿爪谱乐缘——香港中乐团环球巡演纪实回望》、《律韵芳华——费明仪的故事》、《美乐·人生》、《爱与音乐同行——香港管弦乐团30年》、《香港文化艺术评论集》等。2011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荣誉勋章(MH),以表扬其长期积极推广古典音乐及艺术欣赏所作的贡献。2005年获颁授民政事务局局长嘉许奖章。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周老师就非常关注内地乐坛的情况,早年曾数次来广州看过“羊城花会”的盛况,那时就时常撰写广交演出的评论文章,并与广州交响乐团结缘至今。 自2013年9月开始,周老师成为广州交响乐团签约撰稿人,为每一场乐季音乐会、特别制作、新年音乐会等演出撰写导赏文章,让观众在聆听音乐会前对作品有较深入的理解。近七年来,他撰写了近百篇曲目导赏,并到广州现场观看了其中的部分音乐会。其撰写的乐评文章,多收录于《音乐周报》和港澳台地区的专业媒体或报纸上的艺文专栏。除了笔耕不辍,周老师于2013/2014乐季及2014/2015乐季更频繁地在星海音乐厅大堂为观众举行“音乐会前讲座”。透过他渊博的知识及深入浅出的讲解,观众加深了对音乐会曲目的理解。 与音乐家的多年交情以及对阅读写作的数十年经验,也使周老师在各种“广交乐友”会员活动中吸引了不少古典音乐的新粉丝。 作为专业的音乐评论家,他曾多次参与广州交响乐团委约作品研讨会。 多年来,周老师不遗余力地在港澳媒体上撰文,介绍广东在推动音乐艺术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内不同文化艺术业态的相互了解。 周老师大半生从事文化艺术推介普及和教学工作,斯人已逝,愿他在天之灵,依然有美乐常伴左右! 老朋友,一路走好! 作者:陈擎(广州交响乐团团长) 广州交响乐团官方微信公众号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neLkVvLeMS5Hj1NeVJKcQ 乐迷留言: 禾木:斯人巳去,文章永存!旦夕祸福,世事如棋。仓促岁月中能邂逅古典音乐和您也是今生有幸……凡夫先生走好,我们也会籍着古典大师们的作品和您的导赏一路前行坚持下去……Thanks。 ann peng:RIP……周老師樂評非常專業,每場廣交會的演出場刊幾乎都印上他的名字,也是觀眾必睇的,至今未看過其他演出場刊的中文樂評可以超越他,華語觀眾可以擺脫語言的侷限了解欣賞背景風格各異的音樂,應記他一功,周老師的名字應被音樂界記住…… Xin:一路走好! 纸唔觉:再也没有机会拜读周老先生的作品导读了,他文章的艺术涵养,是我们吃白切鸡的姜汁,低调的奉献……希望我们有一天也能真正的感受得到周老先生所描述的马勒作品。 SYL:天哪,打击乐那场的评论《哲思成乐 乐内有哲》我还收藏了,没想到…… 正能量:英年早逝,辛苦啦! 刘雪枫:凡夫兄…… 午夜飞行:很喜欢先生为广交音乐会写的曲目导赏,经常看到先生和他太太一起听广交的音乐会,每次都坐在乐团预留的B区座位。有幸听过先生在购书中心的讲座,当天拿着他写的书,请他在书上签名还一起合了张照。太可惜了,以后再也不能在音乐会上看到他的身影,再也看不到他写的文章了。 珉仔:星海座位旁再也没有你的身影了。

纸短情长,永远怀念 – 甘诗琪

2014年国庆期间,彼时还在深圳工作的我去广州交响乐团看了一场草坪音乐会,认识了周凡夫老师伉俪。 我在办公室对这个在香港求学期间便听过无数次的名字表示敬仰之情,周老师大方地赠送了他的著作《听万里乐》给我,并亲笔题赠。音乐会因下雨提早结束后,原本预定的车辆无法立即前来,我当即表示,假如周氏伉俪不介意,我可自驾送他们到车站。就这么一段短短的路程,成为了我与周老师结缘的开始。 2015年我正式加入乐团工作后,与周老师有了更密切的接触。他博览群书、治学严谨,每逢我向他请教问题,他几乎每次都查阅资料后再回复,是一本古典音乐行走的“活字典”。2017年在他的建议下,我阅读了他所写的《香港管弦乐团三十年》和周光蓁先生所著的《中央乐团史》,开拓了我对中国古典音乐发展历史的视野,更初步感受到团史应该如何呈现。时值广交庆祝成立六十周年,周老师以他对国内古典音乐多年的观察,深度参与了广交团史的出版过程。虽然书籍最后因各种原因未能付梓,但他对广交发展过程的梳理,为乐团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献资料。周老师不仅笔耕不辍,还乐于参加广交为乐迷举办的各类活动。我曾参与的有他和钢琴家石叔诚的对谈,也有他在广州购书中心为读者们讲解德奥经典音乐。无论规模大小,他均非常认真对待,并通过现场观众的反应调整活动节奏,是不可多得的善于做现场活动的学者。 由广交于2017年创办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曾多次邀请周老师以香港媒体的身份进驻。他曾“抱怨”星海音乐厅观众席灯光太暗,不便于他在音乐会现场做笔记。他作为观演媒体表现出来的使命感,在当今媒体里是凤毛麟角的存在。也正是因为这份真诚和专业,他经常受邀参与各种演出团体的巡演。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个极为忙碌的“空中飞人”。每年9月和2月新年后,他都会拿出巴掌大小的行事历,根据档期与我约定到场观看哪些广交音乐会。能够在他密集的行程里让他作出取舍“抢出”时间到访广州,是我最值得骄傲的事。 2020年1月举办的第四届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是艺术总监马友友与青年音乐家们首次在广州进行社区演出。新颖的形式与密集的安排吸引了周氏伉俪分工合作,分别观看了六场活动,并在香港媒体发布了相当篇幅的回顾报道。未曾想当时一别,竟因疫情定格成永恒。 除了工作上的交集,周老师与广交的行政同事极为投缘,每次会面都很关心大家的近况。若有闲暇更会带着我们四周觅食,与我们讲述他小时候在广州生活的轶事。还记得2018年在一间传统粤菜餐厅吃饭,周太太叮嘱我孕期注意事项,周老师在我的拜托之下,为宝宝起名提建议。2017年,我与同事到香港艺术节看演出后,周老师带我们在尖沙咀一间小店吃“鱼铰粥”,此情可待成追忆。 虽然疫情期间未能相见,但频繁的微信往来让我觉得周老师仿佛从未远离我的工作和生活。今年5月,我在阅读与马思聪先生有关的资料时,向他求证相关人物的去向,他饶有兴趣地看完资料,并向文中提到的叶家求证,然后回复我的猜想是对的,侧面证实了马思聪先生与广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随后,广州青年交响乐团巡演曲目导赏、广交21/22乐季综述等工作都在按部就班地完成。正当周老师答应我一周内完成新乐季音乐会介绍的数天后,噩耗忽然传来。据说,周太太在周老师逝世当天还把电脑交到病榻上的他。每当我想到也许他在离世前依然想着和我们并肩作战,便分外难过。7月16日上演广交乐季闭幕式音乐会,节目单收录了他为广交撰写的最后一篇曲目导赏。当马勒《第四交响曲》末乐章的女高音唱到“我们安享天国的快乐,免除了人间的烦恼。在天国听不到尘世的喧嚣:一切生活和平宁静。”时,我不禁想起了周老师此刻或许正在天国看着我们。而每当我们为他的离去感到悲伤时,我又仿佛看到他坐在面前,爽朗地笑我们,竟为了最自然不过的生老病死而难过。 或许我们应该感恩,能够在此生与周老师相识一场,从他的身上学会治学严谨、热爱生活。我们能做的是好好生活,成为让他为之骄傲的晚辈。而他,正如曾用笔名“毕系舟”一样,走向自由极乐。 甘诗琪 广州交响乐团 对外联络部

周兄,遲啲見!- 劉建婷

明明是前輩級,別人稱他「周生」、「周sir」、「周老師」,我卻叫他「周兄」,公事私下叫足三十年。他也稱外子為「聰哥」,輩份上弄到「無大無細」。 剛入行訪問周兄,他一踏入錄音室即問:「訪問有幾長?」「幾多條問題?」……之後「自動波」按時完結收句讓你繼續問下去。 做節目先要看懂周兄的筆跡。他每星期傳真到來是草草的,卻是字字有力的世界各地藝聞。還有當上編輯首次修改周兄的文章,最初膽戰心驚的落筆,最後他說:「隨便改啦!」 「十大樂聞」衝出電台在文化中心舉行,周兄在台上瀟灑的評論。籌備時遇上疑難,任何時候甚至凌晨一時電他,都是有問必答。唯一一次周兄不同意頒獎禮上的安排,「連珠炮發」,幸得周太相助,救了一命。 認識了周太,如獲至寶,閒時可嚐到自家製酸薑加糖心皮蛋,農曆年定期的初一蘿蔔糕深夜聚會,奉上各式愛心賀年糕點、名茶XO醬,周兄還邀請各界賓客、屯門街坊,二十多年來難得共聚,又食又「扐」。 可以在屯門的周家作客,固之然令人羡慕,我更有機會入住周家的澳門之家,盡享周兄介紹的濠江美食。每間茶樓食肆的老闆都前來跟周兄周太寒喧,還誤認我是周家小姐。之後經關閘到珠海食河鮮、逛書城、買唱片,也跟他們約好到北京住保利大厦看音樂節,去中山音樂廳找合唱指揮楊鴻年、楊力。 97年某天與周兄閒聊,他說跟周太8月在塘宣受冼,二話不說當天跟外子買好花束提早到教會見證難忘一刻。步入教會已見他們換了領洗袍,速速送上鮮花拍照後到禮堂就坐,為的是目睹周兄不講話、不評論、靜靜的在牧師祝福下成為新造的人。 兩年前的秋天,在錄音室遇見周兄,他習慣在錄音前必定早到作好準備。他問會否安排孩子到外地升學,說可找周家女兒愛麗斯談談。一言驚醒,著手籌備。年初離港前想帶孩子跟周兄周太道別,周太還說要弄糕點給他們。就這樣,孩子給周兄周太寵壞了,說天下美食怎也不敵周姨姨的蘿蔔、芋頭糕。 感謝周兄成為我工作上的強大後盾,也感激周太豐富我家的口腹。願能跟周兄天家相聚,繼續聽你談天說地。 Radio 4 Gladys 7.8.2021 寫於多倫多

悼念周凡夫 – 蕭燕卿

周同學:永別了,願您安息,生命不在長短,您努力過,有貢獻過,走了有意義的一生!猶記當年初到美國的日子,收到您每期編印的任社春苗通訊,很開心,解了鄕愁,謝謝您!我們有緣成為同窗,離校多年各散東西後,您們伉儷每次來洛杉磯,總會找舊同學重聚,最後一次還是去年,好難得, 謝謝您! 周嫂合府:抱歉無言以慰,但知您們傷痛,大家都難過不捨,望風懷想,能不依依!請多珍重釋懷! 蕭燕卿及家人致意

懷念卓豪弟兄 – 吳慶懷夫婦

懷念卓豪弟兄對音樂藝術的熱誠投入、笑聲爽朗、口若懸河、為人樂觀的形像。懷念與卓豪弟兄夫婦在教會一同事奉及相交的日子。亦懷念2003年香港 “沙士” 期間兩日一夜的澳門遊;卓豪弟兄夫婦帶我們數位團友兩日一夜的澳門遊:觀賞景點、飽嚐美食; 及與主內肢體多次一同組團外遊的歡樂時刻。卓豪弟兄,他日天家再聚 !周太及家人,願神的恩惠與慈愛常與同在  !  吳慶懷夫婦

周凡夫的台灣灶腳 – 劉美蓮

「灶腳」是台語的「廚房」,「行灶腳」是指經常到別人家,有如行走自家廚房一般熟悉。 周凡夫到台灣應超過百次,他入台灣樂壇有如「行灶腳」,對肌裡、對眉角、理解的深度、厚度,甚至超過許多台灣音樂人。 台灣政治解嚴之前,他更是中港台樂壇三地橋樑,書譜、音樂、雜誌、人事、情報、似乎只他一人一肩挑,直到網路時代,他仍然是兩岸的和事佬。 有FB之後,他是第一位要我上Face Book的人,可我仍然拖到2014年,《江文也傳》完稿八成後,才為了推展的目的而上FB,感恩周大大喔! 樂友曾抱怨周大大的FB不寫「樂評」,這是當然!尋求知識的來源,就是要訂閱雜誌呀! 周凡夫聽過台灣作曲家的作品,恐怕也多於許多許多台灣音樂教授。他與「省立台灣交響樂團」(凍省之後的「國台交」)、「台北市立國樂團」、「台北市立國樂團」……,都有濃密的往來,尤其是本土創作曲的推展、樂評、論壇……,都有他的身影。 周凡夫旅台,妻子經常相陪,陪伴之外,也是助理兼攝影。周凡夫愛妻子、愛子女,都露出嘴角。愛中華民國音樂(中樂、華樂、民樂、國樂),也是眾所週知。 2015年1月,我在FB貼出SONY大賀典雄傳記中文版封面,周凡夫留言:「2001年11月7日,我在北京國際音樂節欣賞『東京愛樂交響樂團』演出,指揮大賀典雄突然腦溢血發作而倒下,緊急送醫後,醒過來,卻也因此於十年後的81歲辭世。因看不懂日文傳記,請幫忙買一本中文版。」然而,這本中文版已經絕版,我的朋友親自到出版社的倉庫找出一本,趕緊送到我請午餐的「永康街呂桑食堂」,留下合影。 周氏伉儷也曾於1982年一起到北京,探望江文也,周大嫂按下快門,讓全球關心的華人看到辭世前的台灣第一大才子,歷經文革浩劫後的風霜。這張寫真發表於台灣的《音樂與音響》雜誌,張繼高社長很愛說是他請周凡夫到北京看江文也的。美蓮知道,周凡夫早就要去探視的。 【註】認識周凡夫是張繼高介紹,請周幫忙鋼琴曲譜的出版(如圖) 撰文:劉美蓮 曾任:台灣音樂課本主編